首页 > 新闻资讯 > 什么样的口腔门诊处境最危险,越来越难干?

什么样的口腔门诊处境最危险,越来越难干?

2025-07-05 14:23:47 63 0

这两年,明显感觉到行业风向变了——以前靠地段好,只要技术还过得去,再加上敢想敢干就能躺着赚钱的时代彻底过去了。现在不少门诊都陷入了“越干越累,越累越亏”的循环。

门诊老板们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不是“怎么扩张”,而是“怎么活下去”。总结下来,有5种情况的门诊,处境最危险,踩中一条都够呛,踩中两条以上,基本就是在悬崖边跳舞了。


01 面子工程型门诊

成都某连锁品牌曾经一口气开了7家分店,每家都是500㎡以上的大平层,进口牙椅、数字化设备一应俱全。结果去年因为拖欠300万房租被查封时,前台水晶吊灯还崭新得能照出人影。

这类门诊有个致命伤:规模和能力严重脱节。就像把拖拉机发动机装进跑车,看着光鲜跑起来直冒黑烟。

高昂的固定成本(租金、折旧、维护、能耗)带来沉重的运营负担。一旦门诊流量与转化率无法匹配庞大的投入规模,现金流将迅速恶化。多股东结构下,后续追加投入或共担风险意愿低,极易导致经营难以为继。

门诊规模必须与可承载的医疗能力、管理效率及稳定客源相匹配,切忌脱离实际的“贪大求全”。轻资产、高效率、重内涵是更可持续的模式。


02 广告黑洞型门诊

北京有家门诊去年砸了200万投某音信息流,结果到店1000人只成交了50万。更惨的是,这些客户复诊率不到10%,相当于把钱直接扔进了太平洋。

过分依赖高成本广告投放(线上/线下)获取流量,但门诊内部在初诊接待、接诊沟通、方案设计、信任建立、成交转化等环节能力薄弱。

高昂的获客成本无法通过有效的客户转化和留存回收。表现为:初诊量大但成交率低、客单价低、复购率低、转介绍少。

其本质是“内运营能力”严重滞后于“流量获取能力”。

同样的初诊资源量,如1000人,有的门诊能做到30%成交率,有的却连10%都不到。显然,内运营能力强的机构能产出更高业绩,核心差异在于转化率与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解决“知道”(获客)仅是起点,解决“信任”与“选择”(转化与留存)才是盈利关键。

必须将资源同步投入于提升内部承接、转化与服务能力,构建“引流-转化-留存-复购-转介”的良性闭环。否则,营销投入如同“烧钱无底洞”。


03 人海战术型门诊

上海某门诊市场部有20个人,每天就是发传单、扫楼,但人均月业绩还不到1万。更要命的是,这些人根本不懂口腔专业知识,客户来了一问三不知,反而把口碑搞砸了。

人员结构臃肿,特别是非核心岗位,如庞大的市场推广团队配置过度,或核心医护人员人效低下。人力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畸高。

“人效”是衡量组织健康度的关键指标。盲目扩编或人浮于事,直接导致经营成本刚性上升,吞噬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

长期低人效运营,将使门诊陷入“成本高-业绩压力大-服务质量或医疗底线可能失守-口碑下滑-获客更难”的恶性循环,最终丧失盈利能力。

精细化人力资源配置,严控非必要岗位编制,通过培训、流程优化、绩效激励等手段持续提升核心岗位(尤其是医生)的人均产出效率,是应对成本压力的根本出路。


04 野路子咨询师

杭州某门诊咨询师为了冲业绩,给60岁老太太推荐全口种植,结果术后感染,客户直接闹到卫健委。现在这个门诊在本地论坛被骂成“黑店”,基本没人敢去。

很多咨询师连牙周病和牙髓炎都分不清楚,就敢承诺“一次治疗终身无忧”。咨询师或部分医生迫于业绩压力,在接诊过程中进行不切实际的疗效承诺、刻意隐瞒风险、或进行缺乏医疗必要性的过度升单。

现在年轻人看牙前都会上大众点评、小红书查评价。一个差评能影响至少20个潜在客户,而修复口碑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坚守医疗质量与诚信底线,基于专业判断提供真实、透明的诊疗方案,是口腔门诊长久生存的“生命线”。任何以牺牲医疗本质为代价的短期逐利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

如果您想要培养一位能帮助门诊实现业绩持续良性增长的“正牌”口腔咨询师,如果您想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接诊沟通流程,提升接诊成交率和客单价,如果您想优化医疗产品客户服务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复购率。

建议听听一下,中齿教育王牌课程:《口腔咨询师模式8.0》

中齿王牌课《口腔咨询师模式8.0》火热招生中!#7月14日-16日# #昆明站#


05 拍脑袋管理者

武汉某门诊老板看到种植牙火,就花80万引进德国种植系统,结果一年只用了不到10次。种植牙集采后,民营门诊价格大幅下降,直接导致利润也不太乐观。

管理者凭经验或直觉决策,运营策略朝令夕改,忽视对核心经营数据的系统收集、分析与应用,有些门诊老板根本不看财务报表,连“人效”“坪效”这些基本指标都搞不清楚。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缺乏数据指引的运营如同“盲人摸象”,难以精准定位问题、评估效果、优化策略。资源投入方向错误、效率低下,无法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

“医疗是基础,运营是核心”的共识下,运营管理必须走向精细化、数据化。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用数据驱动客户体验优化、流程改进、成本控制和绩效管理,是提升门诊抗风险能力与盈利能力的必由之路。

现在的口腔行业就像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谁起跑快,而是谁能持续跑下去。那些还在靠装修撑场面、靠广告拉客户、靠忽悠做业绩的门诊,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真正能活下来的,是那些把医疗本质放在第一位,用数据指导运营,用专业赢得信任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