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
口腔门诊常见的6大医疗风险点?医疗负责人必须掌握!
2025-03-17 11:36:41 80 0
口腔门诊日常运营中,潜藏着不少医疗风险。这些风险若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伤害,也会给门诊的正常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接下来,为大家梳理口腔门诊常见的6大医疗风险点,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1.患者信息登记不全
以成人基础病史为例,许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口腔治疗过程中,血压、血糖的不稳定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若医生在治疗前未能准确掌握这些信息,贸然进行手术,比如拔牙等操作,就有可能导致患者术中出血不止,或者术后伤口愈合缓慢且易感染。
而对于儿童患者,过敏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孩子可能对特定的药物、材料过敏,像常见的乳胶、某些抗生素等。在进行口腔治疗时,一旦接触到这些致敏原,轻者可能出现口腔黏膜红肿、瘙痒,重者甚至可能引发全身性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安全。
现实中,有些客户出于对隐私的顾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忽视,或者仅仅是嫌麻烦等原因,并不愿意如实告知自己的病史。
此时,就非常考验医护人员的观察力与沟通技巧。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日常饮食喜好询问,比如 “您平时饮食口味重吗,是否经常吃太咸或太甜的食物”,以此侧面了解患者的血压、血糖情况;还可以询问 “最近有没有因为身体不舒服在吃药呀”,来探知患者近期的用药史。
倘若通过各种努力,依然无法获取关键信息,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医疗安全,从谨慎的角度出发,不妨委婉地向患者说明情况,拒绝为其进行治疗,从而有效规避未知风险。
2.文书资料不完善
知情同意书在医疗行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即便是像拔除乳牙这类看似简单且免费的项目,也绝对不能忽视其重要性。在医疗过程中,任何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而知情同意书便是日后处理纠纷的关键依据。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到门诊拔乳牙,门诊按流程让家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但事后孩子在拔牙后出现了轻微的牙龈肿胀,家长便以门诊未告知拔牙可能出现肿胀为由,要求门诊承担责任。
尽管门诊拿出了签署的知情同意书,上面明确有关于术后可能出现肿胀等不良反应的条款,但家长坚称门诊没有重点告知。这就凸显出在让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时,将重点条款进行突出标识的重要性。
建议门诊工作人员在递给患者知情同意书时,用红笔醒目地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注意事项等重点条款圈划出来,并逐一向患者解释说明,确保患者清楚知晓。这样一来,这份知情同意书就成为了门诊充分履行告知义务的有力证据。
3.检查细节疏忽
因检查细节不到位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就拿常见的牙疼病例来说,有一位患者因牙疼前来就诊,医生仅为其拍摄了全景片,便判断病情并为患者进行了治疗,包括镶牙冠等操作。
然而,患者在镶牙冠后却一直感觉不适。后来患者到其他医院就诊,医生通过 CBCT 检查发现,患者的牙根处存在一处不明显的根折,而这一关键问题在之前的全景片中并未显示出来。
因为全景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细微的、位置特殊的病变,难以做到全方位、清晰地呈现,而CBCT能够提供360度的详细影像,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由于之前医生的疏忽,导致对患者病情的误判,这无疑构成了影像误读引发的医疗事故。
所以,在面对复杂病例时,医生务必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不能仅凭单一的检查结果就仓促下诊断,一定要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治疗的细节。
4.诊疗前准备不充分
在器械消毒方面,口腔治疗器械种类繁多,且频繁接触患者的口腔黏膜、血液等,若消毒不彻底,极易成为细菌、病毒传播的媒介。
例如,牙科手机、牙钻等器械,如果在使用后没有经过严格的高温高压灭菌处理,残留的细菌可能会在下次使用时进入患者口腔,引发感染,像常见的乙肝、丙肝等血液传播疾病,都有可能通过这种途径传播。
因此,门诊必须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的器械消毒流程,从器械的初步清洗、浸泡消毒,到最终的高温高压灭菌,每一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的操作标准和记录,确保每一件器械在使用时都达到无菌状态。
麻醉环节同样不容小觑。麻醉剂量的精准把控至关重要,剂量过小,无法达到预期的麻醉效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承受剧烈疼痛;剂量过大,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心跳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
此外,麻醉方式的选择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类型等因素综合考量。比如,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口腔手术,可能需要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与神经阻滞麻醉相结合的方式,才能确保麻醉效果。
门诊应建立完善的麻醉评估机制,在麻醉前,由专业的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过敏史、手术史等,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最大程度保障麻醉安全。
5.操作阶段失误
在进行复杂牙拔除手术时,手术时间是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指标。如果手术持续超过10分钟仍未成功,这往往意味着手术难度超出了预期,此时及时由经验更为丰富的专家院长接手是明智之举。
因为长时间的操作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导致患者口腔组织过度损伤,增加术后感染、肿胀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专家院长凭借其更为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复杂情况,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风险。
同时,防止器材分离遗留在患者体内是每一位口腔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的问题。在口腔治疗中,一些细小的器材,如牙钻的钻头、根管治疗的器械等,由于操作空间狭小、器械使用频繁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分离风险。
一旦器材分离并遗留在患者牙里,可能会导致患者疼痛加剧、感染,甚至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取出;若不幸被患者吞咽,后果将更加严重,可能会造成呼吸道梗阻、消化道损伤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这就要求医生在操作时必须全神贯注,在每次使用器械前,仔细检查器械的完整性;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器材损坏;操作结束后,再次确认所有器械是否齐全,确保没有遗漏。
6.术后医嘱交代不清
术后医嘱对于患者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术后医嘱传达不明确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议门诊采取多样化的医嘱传达方式。除了医生详细的口头讲解外,还应将医嘱以书面形式清晰呈现给患者,比如手写一份详细的术后注意事项清单,包括饮食禁忌、用药方法、复诊时间等,并让患者签字确认已知晓。
同时,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将医嘱以微信消息的形式发送给患者,方便患者随时查看。这样双管齐下,确保患者能够准确理解并遵守医嘱,最大程度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因患者未遵守医嘱而引发的问题。